Bot. J. Linn. Soc. 104:314. 1990.
≡Vitis heptaphylla L. ≡Vitis heptaphylla L. Mant. Pl. 212. 1771.
乔木,高4-10m。分枝粗壮,幼枝密被黄褐色星状毛,后毛渐脱落。托叶条形,长约1.5cm,宽约4mm,与叶柄、小叶柄和小叶片的下面均疏被星状毛,幼时毛较密;叶柄长9-25cm;小叶柄长1.5-7cm;小叶片椭圆形、狭椭圆形、长圆形、狭长圆形、卵状椭圆形或倒卵状椭圆形,长7-20cm,宽2-8cm,基部宽楔形或楔形,边缘全缘,但幼树之叶常有锯齿或羽状裂,先端渐尖、骤尖或钝,侧脉每边7-14条。圆锥花序顶生,由多数伞形花序组成;花序的分枝长15-22cm;花序梗、花序轴及花序分枝均密被黄褐色星状毛;伞形花序直径1.5-2cm,有10多朵花;花序梗长2-4cm,与苞片、花梗和花萼均密被星状毛;苞片2,卵形,长约1mm,生于花序梗中部;花梗长4-6mm;花萼长2.5-3mm,先端具5-6枚三角形的小齿;花瓣5,稀6,两面均为白色,开花后反折,狭卵形,长2.5-3mm,先端具内弯的小短尖;雄蕊与花瓣同数,花丝长3.5-4mm;花盘微突起;子房5-6室,花柱完全合生呈柱状,长约0.5mm。核果球形,直径6-7mm,无毛,成熟时黑色,先端具宿存的花萼边缘及花柱。花期:9-12月。果期:11月至翌年3月。
产地:七娘山(王国栋等 7317)、三洲田(深圳考察队 76)、仙湖植物园(王定跃等 89333),深圳各地常见。生于疏林中,海拔30-600m。
分布:浙江、江西、台湾、福建、广东、香港、澳门、海南、广西、湖南、云南和西藏。日本、印度、泰国和越南。
用途:为秋冬季良好的蜜源植物;叶药用,治感冒、咽喉肿痛、跌打损伤和骨折等症。